哈囉!我叫郭盼盼。 我於2017年畢業於中科實驗高級中學。 我現在就讀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大四,雙主修音樂系及戲劇系。 原本預計2021年畢業,但是因為新冠肺炎學校全面轉為線上教學的關係,我於是決定在台灣休學一年,打算2021秋季再回去美國讀完大四。
我把我的心力路程、準備過程分享了一下。 中間有一些比較瑣碎乏味的段落,我盡量不要講到太細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協助有興趣申請 UCI 的同學, UCI 大學生活的樣貌,以及在美國就讀的心得。
*我申請大學是在2016年底申請。過了幾年,再加上又有疫情的影響,現在大學申請制度上恐怕有一些改變,一定要上網查最新資訊喔!
出國就讀 – 追求更佳的藝文環境
我出生於理科家庭,爸媽都是物理系的教授 (到最後弟弟也跑去念物理了),但我從小就熱愛藝術,尤其特別喜歡音樂及戲劇表演。印象中,在很小的時候有次聽到「歌劇魅影」過後的CD後,面對藝術相關的表演嚮往不已。很幸運的,雖然我父母都是理科人,但他們也非常注重人文上面的修養,所以常常鼓勵我們去參與相關的活動,譬如帶我們去看戲、聽音樂等等。我也在國中的時候透過介紹和我的恩師陳雅莉老師開始上聲樂課及參加音樂比賽。
我從一路上來,都是讀普通學校,並沒有去考過音樂班或是私校。 雖然在台灣相對高壓的求學過程中,應付學科對我來說也還綽綽有餘,但我很清楚知道那些並不是我有興趣想要在未來追求的領域。在台灣的理科為主的教育制度下,藝文科是被強烈打壓的,不管是課程時間上或是學校資源。 而學校外,藝術文化在台灣社會中也是相對薄弱的一塊。 雖然這幾年來有明顯進步的趨勢,但是就這塊領域培養出來人口偏少的消費者依然不足以撐起一個穩定的市場。 台灣在這一塊文化還是相對比較年輕的,還在慢慢扎根,而歐美在這方面的歷史相對較遠久,其市場及學習環境是比較被重視的。 基於種種原因,我認為若大學時能出國深造,能在一個大環境中學習,或許能達到最大效益。
UCI 申請文件及重要時程
高二那年,我開始準備申請美國大學,最主要便是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美國大學入學測驗之一。 除了考SAT,ACT也是另一個選項,兩者都可以考好幾次。SAT 除了這一班,每個人都要考的考試,還有第二階級的叫做Subject Test,就是比較細的各科考試。 Subject Test 通常不是必須 (required) 但是是建議的(recommended)
*補充: 聽說去年因為疫情的影響,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暫停,但我不確定今年的政策是如何。
TOEFL
證明英文能力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通常學校會要求是國際認證的英文檢定,所以全民英檢不算。,托福、雅思等等才可以。
*補充: 請注意英文能力檢測通常有期限喔!
申請美國大學資料
包含填寫書面資料 (Application) 及個人文章(personal essay,超級無底重要!)所謂的書面資料除了成績單以外,主要就是在講你還有什麼成就,所以參加活動、做志工、科展等等。 我因為主要是申請戲劇系,所以我盡量放我在音樂比賽上還有學校表藝社活動的經歷。 重點來了,personal essay非常重要!我個人覺得成績單什麼的都還只是一張紙跟一些數字,但個人文章是你呈現你是誰,你個人的特色,學校為什麼要錄取你最關鍵的地方。 當學校收到成千上萬的申請表,他們最會看的就是你的文章,而所謂的文章也會分成兩部分:自傳(autobiography)及跟學校有關的問題 (”Why did you choose our school?”)。 我這邊真的良心建議,留多一點時間來寫文章的部分,千萬不要寫到後面就心煩而隨便寫,而寫之前一定要對你要申請的學校做足夠的research。
徵試 Audition
這個是戲劇系或是表演相關的戲才有的,如果是設計相關的學習就是要交Portfolio。徵試還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寄影片,當通過了之後,學校會再邀請你去現場徵試。這邊比較瑣碎的地方,我就不細說了 (如果個人有興趣再私下聯絡我吧~)
申請的時間線大概如下,一般學校大概在11月附近截件(這邊是指 regular admission,而不包括early admission喔),在三四月開始就會通知錄取。 我便毅然決定放棄申請台灣大學,連帶放棄準備學測。 放棄的理由有好幾項,但最主要是我認為自己並不會有能力能同時準備美國大學的申請並同時應付學測的壓力。更何況我們學校本身的課業就已經夠繁重了,我並不想幫自己增加無謂的負擔。
其實那時候我決定放棄申請台灣的大學是讓我的班級導師挺惋惜的。 在中科時中,我高一是普通班,高二高三轉成文組,期間成績都還算穩 。三年後,我以校內排名第一畢業。 如果學測沒有考砸,不管是學測或是繁星,以校內成績去申請台灣學校應該會有不差的結果。 但我認為自己無法同時單這兩邊的壓力,所以也算是乾脆點斬斷其中一條路啦。 這一點上我覺得就是看個人的想法,所以請深思後再決定。
美國生活簡介
大學學費
美國大學的學費,跟台灣比起來,相對貴多了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美國年輕人會選擇就讀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而不是一般大學 University/College)。 學費的高低跟公立或私立、是哪一州、排名都有很大的關係。 我的學校是UC 體系的一部分,是排名還算不錯的公立大學,又位於人多經濟發達的南加州,所以學費不便宜。 UC 體系是採取 Quarter 制度,所以一年有三個學期 (Fall, Winter, Spring。 當然,還有人會選擇暑修)。 大概估計,一個學期的學費約15,000美金。 若再加上生活開銷等等,一年六萬多美金跑不掉。 基本上,美國的國際學生普遍學費偏高 (我估計許多國際學生的錢是被拿去補助州內學生的financial aids…)。 就我的學校而言, 國際學生的學費是州內學生的三到四倍 (我之後才知道,州外的學生收費跟國際學生是一樣的,所以他們收自己國內的錢也是一樣不手軟)。就是因為美國大學普遍都很貴,所以許多學生要馬選擇直接讀社區大學,或是先在社區大學通識課修完再轉去一般大學,更有許多人直接心一橫決定不讀了。
住宿&伙食
正是因為學費很貴,所以生活上可以省越多越好。 房子上,根據區域的不同、以學校的遠近及多少人分享一個空間,房租差許多。 以我個人經歷,離學校走路距離內的公寓兩臥一浴月租可以從2000 到 2600,所以雙人房月租可以從 480 到 700。 許多學生為了省錢,會在有限的空間內塞越越多人越好。 距離學校遠一點的公寓,價格會便宜不少但就是要有車子才方便。 伙食上,自己在家煮會省不少錢 (真的要好好感謝台灣便宜又好吃的食物),尤其是加州有比較多的亞洲超商(大華超市ranch 99是你的好朋友!在美國還可以買到義美蛋餅跟桂冠湯圓不覺得很感動嗎!)
簽證
說到簽證,大家都會有點怕怕的。 好不容易申請到學校,準備了那麼久,美方人員一句不行就可以打亂你所有的計劃。 但基本上,身為學生,只要你的學校不是什麼奇怪的野雞學校,美方通常不會拒絕你的學生簽證 (以很現實的角度想,大學部的外國學生是來賺錢用的) 若很明顯你去美國的目標不是真的讀書而是譬如找結婚綠卡等等,那就更有可能被拒絕。
UCI 大學生活介紹
我的學校在南加州的爾灣,距離洛杉磯約一個小時車程。 UCI 附近算是一個蠻安全、乾淨的郊區,犯罪挺低。 但也因為幅員遼闊,所以沒有車子會不太方便。 加州種族多元,尤其以亞裔及墨西哥裔的人種偏多,所以在飲食、語言及文化上是非常的『大熔爐』。
我前兩年是讀戲劇系,在大三的時候再增修音樂系。 這兩個系有很明顯不同的文化,在此我先不細說了。 但總而言之,藝術學院的風氣非常自由 (除了因為是搞藝術的,跟所在地加州非常Progressive也有很大的關係),學生普遍擁有非常大的自由。 系通常都很鼓勵學生去發展自己的Project (當然,會不會提供資金就是完全另一回事了)。
其實美國大學生活跟在電影上看到的整天開party很不一樣。 課業其實挺繁重(文科理科都是一樣,只是不同忙法),所以個人時間有限。 我覺得若有時間的話,多接觸一點社團是好事。 我在大學看到的社團都蠻開放而且五花八門,真的建議有空的時候趕快多玩一點、多教一點朋友。 美國大學裡比較沒有『班』、系學會、學長學弟制的概念,個人主意興盛。 雖然沒有一個大團體的壓迫及規束,但人也容易漸漸自我孤立。 比起在上百人的通識課試著跟隔壁搭訕,我真心覺得加入社團是最有效擴大人際的方式。
說到人際關係,兄弟會(Fraternity)及姐妹會(Sorority)在美國大學也是有蠻長遠的歷史。 我對這個文化了解並不深,但就我見過的經歷,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這種有一定同儕壓力(及經濟時間壓力)的團體模式,所以我建議深思之後再決定是否加
由於我們學校亞裔人口偏高,基本上大學城政治思想上又是偏liberal,種族歧視的事情較少發生。 當然,現在美國仇亞風氣起來,誰也難說會怎麼影響人的生活。 不過我認為比較激進的種族歧視主要是發生在大城市中,在大學城中基本上是不太可能。 (尤其是亞裔人口為主流的南加州)
我覺得大學這個環境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在鼓勵 Individuality,一種開放的個性及獨立性。 在這個快速流動、攘往熙來的大環境中,多少新穎的思想及創意被激發,而你又可能遇見許多少和你志同道合的人。 這一切,都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有關更多 UCI 大學生活,歡迎參考本篇文章:【UCI 交換生活 】出國交換成本、利益比較以及交換生活注意事項經驗分享
還對於 UCI 大學生活有其他的疑惑嗎?歡迎寄信到 Service@theyolors.com,我們將會在作者同意情況下協助聯絡。
3 留言
[…] 北美洲 […]
[…] 北美洲 […]
[…] 北美洲 […]
留言區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