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的周煥庭,在2020/10-2021/04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交換。這篇文章的內容會包含很多枝微末節的小事,主要是希望能勾勒出半年交換生活的樣貌,並提供一些可以提前做的準備,希望你可以在全然未知的情況下少碰幾次壁,把這些時間力氣省下來去創造你自己的回憶。
如果對攻略式的資訊沒有興趣,不妨直接跳到最後兩段,因為就算不看這篇文章,網路上也有零碎但更充分的資訊,應對任何需要,學校的信件也會提供足夠的指引。交換短短一年半年,當然還是自己探索最好玩,但如果不介意我爆一些小雷,請接著往下讀。
出國準備
由於有跨國旅行的計畫,算是一開始就選定歐洲。偏好長途交通方便、英語通用程度高、物價較低的國家,以及生活機能充足的大城市,同時學校排名不是主要、但也確實是考量因素之一。而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算是符合以上條件的最佳選擇。可能葡萄牙會更適合熱情奔放的生活風格、可能北歐有更靜謐恬淡的生活環境,但各種面向兼具的柏林對於對歐洲生活一無所知的我來說,是個相對安全不會失望的選擇。(當然當年由於疫情,荷蘭、英國的學校紛紛取消交換計畫,而自由大學仍順利進行純屬運氣)
相對於就業或研究所,交換學生更像是一個單純嘗試國外生活的機會。我也一度猶豫這樣高額的花費卻沒辦法得到正式文憑是否值得,但由於暫時沒有打算畢業後繼續讀碩士,而進入職場後扣除外派,能夠旅居國外的機會成本也會越來越高,最後我決定大五延畢一學期,利用在國外的半年一面體驗在外國生活、一面調整步調、整理大學這個階段所思所學。而交換,是我給自己學生階段結束的一份禮物。
柏林自由大學交換半年生活支出詳解
台灣的在校成績實在是不怎麼樣,沒有去申請獎學金。資金的部分由父母以半資助半貸款的方式提供40萬台幣。跟家人談錢的部分對我來說是最難開口的,因為他們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勸退我不要去德國,我覺得這方面只要自己評估好風險並且認為能夠承擔,就沒什麼問題。接下來講一下支出的分布,以及簡單的柏林生活指南。
我從交換準備期開始有記帳的習慣,全部相關消費加起來約€9500。
- 機票(€1092)
- 我選擇去回程都搭乘土航,回程提前一個月訂學生機票的價格是台幣13700元,托運行李40公斤(20*2)
- 走學生機票的話先去辦張國際學生證(ISIC),台灣主要的訂票對口是金展旅行社。網站上雖然沒有單訂回程的選項,但可以透過e-mail溝通訂票。建議在台灣先訂去程就好,保留規劃的彈性。
- 如果不幸錯過班機,擇日改票的價格約台幣5700元(個人慘痛經驗),不至於一些廉航錯過就得重買
- 宿舍(€2160)
- 柏林各大學的宿舍統一由StudentenwerkBERLIN這個組織管理,因此同一所學校的學生可以有多種選項。但據說柏林的租屋條件繁雜、以個人名義排宿舍更麻煩,因此透過學校來申請是最省事的,建議在收到通知(Accommodation@fu-berlin.de)之後趕快去學校網站登記。如果運氣不好沒搶到,也可以寫信詢問是否有其他選項或候補的機會。當年的四個選項後來都有朋友去住,也串過幾次門子,大家偏好可能不同,就都簡單介紹一下
- Neon Wood Studenten Apartments
- 月租約700歐元。位於市中心,形式是套房,有獨立的衛浴和小巧的廚房,雖然有排油煙機,但火爐就在床舖隔壁,不適合煮油煙大的料理,難免有點綁手綁腳,但也適合擔心和室友的衛生或作息習慣合不來的人。
- Wohnheim Goerzallee
- 月租約270歐元,同樣位在西南邊近郊,也是我後來選擇的宿舍!前後幾乎都是住宅區,撇開開派對的鄰居,本身坐落在相當清靜的區域,離FU校園也相當近。一戶六間單人房,以及公用衛浴和廚房(有烤箱、電陶爐、冰箱,原則上沒有微波爐和冷凍庫)。到鄰近的市區公車約15-20分鐘,到柏林火車總站(近市中心)約45-50分鐘。
- 宿舍東西壞掉一律先去找宿舍管理室(hausmeister)報修。那八個月裡我家壞過電燈、水龍頭、浴簾、窗簾、層架,沒遇過額外收費。
- Studentenwohnheim Halbauer Weg
- 月租約250歐元,比Goerzallee稍靠市區一點,附近有不少住宅大樓,雖然很有城市氣息但晚上相當安靜。整體裝潢上比較舊一點,並且是長長的走廊共十二間房(還是十六?有點忘記了)共用兩間廚房。房間本身應該是四間宿舍裡最大的,印象中有著相鄰兩房共有一間廁所的微妙設計。
- Studentendorf Schlachtensee
- 月租約440歐元,位在西南邊的近郊,比Goerzallee離市區更遠一點。由低樓層的建築們形成一區,如其名的很有小渡假村的感覺(Studentendorf直翻是「學生村」,Schlachtensee則是附近的一座湖名)。每戶由六間單人房和公用廚房、衛浴組成。房租偏高,但相對廚房空間也相當寬敞,適合聚會,週末似乎總是很熱鬧。
- 交通(€858)
- 德國的大眾運輸工具沒有設驗票口,採取車上隨機驗票。市內交通選項包含公車、U-bahn & S-bahn(bahn音同”棒”,類似捷運)、RB(regional bahn,類似區間車)、Tram(市中心的有軌電車)。在入學前有一筆約€270的款項要匯,其中一部份是繳給StudentenwerkBERLIN等校務運營組織的行政費用,另外約€200是拿去購買學期票(打印在學生證上)可以在學期間無限爆搭上述交通工具,否則成人票單趟約€3左右,可以在地鐵站的售票機或透過DB-Navigator(Deutsche Bahn,德國國鐵的app)購買
- 柏林的公車似乎24小時營運,有凌晨4點搭公車回宿舍的經驗,算是相當便利。但總覺得有些地方的站牌不太好找。另外Google Map的到站時間相當精準,可以多加利用。
- U-bahn在市區的地下段通常沒有網路,可能因此車廂裡看書報的人比台灣多得多。
- 國內長途火車(ICE、CE等)價格不斐,可以考慮買張BahnCard25(€17.99,2020年),期間內買票都25% off,詳情有需要再去爬文。對省錢來說,FlixBus、廉航、blablacar都是更好的選擇。
- 廚具和房間(€270)
- 以我住的Goerzallee WH為例,房間裡就是一組床架和床墊、衣櫃、壁掛的層架、暖氣機、書桌、檯燈、一條網路線,沒了。要自己去買路由器(router)和寢具,另外不推薦提前買宿舍的好睡套組(€49左右?內容物就是枕頭+枕套、棉被+被套、床單),價格偏高但品質普普,德國的方形大枕也未必睡得習慣,可以撐過頭兩天去趟IKEA比較看看再決定也不遲。
- 廚具部分,不妨先看看廚房已經有什麼,可能是前住客留下來的、或是室友已經有的,溝通一下可能可以共用。我家一開始什麼都沒有,所以鍋碗瓢盆刀叉匙整理架重頭買起。可以參考下面的商店清單。
- 飲食(€1819,包含旅遊期間的外食和餐廳)
- 德國超市物價跟台灣差不多,各種乳製品和酒類都超絕便宜,在平價超市甚至連肉類單價都比台灣更低。
- 葉菜類很少,唯一的提醒是如果要找口感熟悉的高麗菜,它是圓錐形的
- 幾乎不外食的月份的食物支出約€220,包含糖果零食,不含酒類。我自認算是吃得比較豐盛的了,大致供參
- 外食除了隨處可見的Kebap(升級版沙威瑪)之外都很貴,一份漢堡王套餐將近台幣400元,但似乎符合當地的薪資水平,所以倒不如說是超市弔詭般的便宜。
- 電信(€135)
- 我是在台灣買蝦皮上的歐洲SIM卡。國碼定位在英國,不過歐洲境內皆可通話,所以原則上不影響(實際撥打電話的機會也不多)。網路部分是選每個月10GB,可以發訊息跟賣家逐月加訂,整體來說很方便,價錢也可以接受,就沒有去過德國的電信行了。
- 商店
- 超市:EDEKA、REWE、ALDI、LIDL、Netto、Kaufland、Eurogida
- EDEKA和REWE的價格定位較高,但也會有些平價超市沒有的東西(e.g. 某些香料、零食、起士)
- ALDI和LIDL基本上一模一樣,哪家近選哪家。Netto也還算常見,規模通常略小,定位比前面兩個品牌更低價一點。Kaufland是LIDL的子品牌,屬於量販店,喜歡逛超市的人(像我)每次逛都很開心。由於占地大比較不常見,但Goerzallee宿舍附近就有兩家。
- Eurogida是連鎖土耳其超市,有賣一般超市沒有的羊肉,另外也有各種牛肉、雞肉、蔬菜和土耳其食品
- 家居:TEDI、IKEA、Euroshop、SATURN
- IKEA在柏林市內就一家,應該不用多解釋。TEDi是相當便宜的家居用品店,我的廚具餐具幾乎都是在這裡買的,也有一些廉價小家電和各種小工具。Euroshop的定位則類似台灣的五金行或小北百貨,可以購買一些小型雜貨。
- Saturn是連鎖家電用品,各種大小家電到3C用品都有,價格高低幅度也很大。我不知道除了Saturn還有哪裡可以買路由器。
- 藥妝:dm、Apotheke
- 清潔用品跟盥洗日用品首推dm,如果要列印文件通常也會來這裡。當然還有觀光客愛買的保健食品,保養品似乎也比台灣便宜不少
- Apotheke則比較偏向純藥局
- 文具:McPaper、Dussmann
- 文具是少數我會推薦從台灣帶來的東西,如果過年想教外國人寫春聯的話可以去McPaper買紅色卡紙,當然也有大部分的常見文具
- Dussmann aka 柏林誠品,有興趣的話可以抽個半天去逛逛
- 超市:EDEKA、REWE、ALDI、LIDL、Netto、Kaufland、Eurogida
所以疫情對開支影響了什麼?
住宿的項目多了台幣30000元的防疫旅館,以及因為錯過飛機而一共做了兩次的PCR Test(€69*2)。另外因為疫情的關係旅遊天數不長,共計約三週,地點也只在國內。但由於交通和住宿只能透過火車和Airbnb,如果改成廉航和青旅的話,相同行程應該可以省下不少開支。我聽說過的半年交換花費最低約20萬,高的話超過50萬也不在少數,整體而言德國的物價大致跟台灣相仿,希望看完這些能大略解惑「錢都花到哪去了」這個問題。
行政流程 & 當地生活分享
自己去年的日程供參:
- 2020.06.16:開始收到柏林自由大學(以下簡稱 FU)校方的各種通知信
- 2020.06.23:宿舍開搶
- 2020.08.31:收到通知,簽證通過
- 2020.10.01-2021.03.31:定義上Winter Semester的期間
- 2020.10.01:開始選課
- 2020.11.01-2021.02.28:授課期間(開學有延期約兩周)
行政手續
- 辦德國簽證需要學校證明文件、Blocked Account(限制提領帳戶)證明跟保險證明。前者的功能是把規定的基本生活費匯到該帳戶做為財力證明,在入境德國並開立當地的銀行帳戶之後,Blocked Account的存款會逐月匯到你的當地戶頭。後者則是因為德國要求強制納入醫療保險。
- 以上兩件事可以在Expatrio網站上辦理。它的Blocked Account是和MangoPay合作,公保是TK,私保是Dr.Walter。30歲以下據說義務納入公保,如果在公保生效前到達德國,其他天數由私保補足(DrWalter算是旅遊險,只保公保應該是可行的)
- 在德國在台協會辦簽證採團體進行,可以盡早找其他交換生組隊。要求文件不少,現場流程倒是相當順利
- 建議安頓好宿舍(取得收信地址)後趕快處理當地銀行開戶跟開通保險,我是開N26的純網銀帳戶。開戶之後才能收到來自Blocked Account的匯款以及開通保險。此外,TK要求的在學證明(Certificate of Enrollment)必須從FU學校網站下載。由於TK本來的審核就要4-6週,加上我的文件被退,還遇到校網維修,以至於在德國倒數一個月才收到健保卡……著實荒謬……
- 另外兩家大型公保,AOK跟DAK,礙於Expatrio綁死TK就沒有研究。但有顧慮的話可以評估衡量看看。
- 入籍(Anmeldung)據說要在入境兩週後完成。德國本地的行政機關是出了名的不便民,猜想跟德國公務員對層層程序一板一眼有關。現場處理還算快速,但辦任何業務都需要上市政廳(Rathaus)網站預約且很難排到,當年還因為疫情取消少數現場排隊的名額。許多處室僅提供信箱,連聯絡電話都沒有。難怪德國人不能理解台灣人為了吃免費鮭魚改名。
趨近於零的學校生活
由於抵達後沒幾天,學期就全面改成線上,我對柏林自由大學的體驗可說是若有似無。開學前的校園導覽改成Online Meeting(後來我沒有參加)、原本聽說有射箭、騎馬等體育課程全部取消、學期間也沒有再收到其他外國學生的活動通知、校園設施(e.g. 學餐、圖書館、系辦)也隨著封城關閉。整個交換期間去過學校三次,第一次是領學生證,後面兩次都是去散步跟拍照。
FU的校景說實在並不漂亮,但德國的大學似乎都與周遭的環境緊密接壤,校地被街道分割成區塊,少了「進出校門」的正式感,反而讓人更自在的漫步其中。四月底時規定鬆綁隨著氣溫復甦,隱約可以瞥見校園周遭熙來攘往的端倪,我想還是有理由相信正常情況下的FU是熱鬧好玩的。
值得留意的是FU只有「經濟管理學院」而沒有獨立的商學院。選課部分似乎可以概略分成語言課程、系所課程、給外籍學生的通識課程(我也是被選課網站折騰得一頭霧水,這方面真得沒法篤定),看起來選項很多,但純英文授課的課程有限。以下介紹一下我有接觸的三門課。
- 德文課:因為時間規劃,我沒有修。印象中要在選課系統外登記,並根據測驗結果照程度分班。據室友說法loading不輕,但可以透過上課認識其他外國學生。
- 總體經濟學:200人的大班課,學派是凱因斯加少許新古典,內容約涵蓋台大的總經課上+下,但進度上不會讓人應付不來。上課方式是看預錄的影片,練習題也不算分,成績100%根據期末考,整體而言彈性非常高。教授的口條和課程脈絡也很清楚,對於大三已經在台大修過一年總經的我來說溫故知新的感覺挺不錯。不過教授跟助教好像離開FU了QQ
- Imaginary City(Prof. Gregor Wolfgang Hens):約20人的lecture,內容是在探討文學、電影、歷史上幾個著名的虛構或實驗城市的概念,例如烏托邦、拉普塔、格列佛遊記、花園城市等等,並有一份期中報告和申論形式的期末考。課程主體蠻有趣的,教授本身是個作家,上課風格有點隨興而至,但同學們發言很不踴躍時常常替他捏一把冷汗。
疫情之下的生活心得
先複習一下當年德國封城的狀況:在十月中抵達前,夜店、酒吧已經停業、十一月開始禁止餐廳內用、博物館關閉、旅宿業不接待觀光客、十二月中在聖誕市集剛開始時實施硬性封城,除了超市、藥妝等生活必需品外皆關閉。期間還有不斷更動的聚會規定。一直到四月底才試行鬆綁,到六月才逐漸恢復生氣。雖然室外沒有嚴格規定要戴口罩,是不是還是聽起來超倒楣?
我覺得生活是選擇的組合。以前好像去歐洲交換時周遊列國是標準玩法,疫情規定刪去了大部分好玩的選項,反而迫使我直面我的處境:如果不能到處去玩,我該如何讓這段時間充實而值得懷念
隨之而來的是每天的思考。我跟室友要當家人還是井水不犯河水?我想花多一點時間獨處,還是努力不倦的拓展社交圈?要不要培養一些興趣?朋友都不想出遠門,我該一個人打破規定去旅行嗎?好玩的地方幾乎都沒開,行程還能怎麼安排?我不幸確診的風險有多高?
這半年裡我沒有去雲遊四海、也沒有日夜狂歡,更多的是練習在環境變換的新鮮感褪色之際和無聊共處,以及從空白之中尋找並堆砌出自己喜歡的生活樣貌。尤其喜歡德國秋冬的氣候,冷冽而不刺骨,令人神清氣爽,就算只是在陽光午後走在街上都感到開心。
煮飯、逛街、讀書、運動、打掃、聚會、野餐、一時興起跳上公車隨意探索一個新的街區……。重點是在剩餘的選項中做出選擇,每一天都做出選擇。
曾聽朋友說過,柏林是最不像大家印象中的歐洲的城市。確實,柏林在二戰之中被轟炸成近乎廢墟,迅速重建的過程中納入更多的是現代建築和集合式住宅的元素(「柏林現代建築群落」大幅影響了戰後社群住宅的風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雖然無論德勒斯登(Dresden)的古城風華、杜賓根(Tubingen)和海德堡(Heidenberg)等城鎮常見的傳統木桁架建築,或是法蘭克福(Frankfurt)市中心那樣高聳的商業大樓群,在這裡幾乎都不可見。它更像是一座縝密規畫過的城市,人口眾多但不擁擠,公園綠地、森林、湖泊和河川布滿其中,而以冷戰時期的圍牆遺跡為首,歷史的足跡在此交錯,提醒人們活在當下,但也不要忘記過去。更不要錯過隨處可見的香腸和kebap小店、道地的徳式料理、酒吧和啤酒花園。
未能見識到德國人熱鬧瘋狂的一面,但仍有許多的吉光片羽。第一次體驗零下的氣溫、第一場雪和結冰的湖、在空無一人的森林裡散步四小時、在草地上曬太陽喝啤酒、開始練習慢跑並在四個月後嘗試跑完非正式半馬、選帝侯大街上飄著雪的聖誕市集、在巴伐利亞邦的雪山連滾帶爬艱難攻頂、在鄉間小鎮洗完桑拿浴抬頭看見滿天星斗。
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在疫情期間選擇去交換。
一些個人建議
- 關於交朋友
- 柏林的宿舍沒有特地安排徳國籍學生合住,我所接觸到的幾乎都還是來自其他國家的交換生、研究生。由於我抵達時間較晚,其他樓層的鄰居已經互相認識、歐洲交換生多半都來自Erasmus Program、學校交流活動取消,而且我也沒有修語言課、再加上語言共通的人多半也會聚集成圈(肯定還是比講英文自在,文化習慣也相近,我們這邊的法語圈圈、西語圈圈、印度圈圈尤其明顯),剛開始要突破社交圈,除了室友之外,只能硬著頭皮試著開口加入別人的派對。對我來說確實是肉眼可能的困難。(打到這邊才發現語言交換也是一個好選擇!)
- 如果你打算專注在已經規劃好的生活上、和室友互相合不來、或是根本就對那些群聚又吵鬧的外國人感到厭煩,那社交圈這件事情就比較容易了(或是會衍生其他問題)。回頭總結交換期間的心情,我認為不必認為機會難得而拼命去認識外國朋友,也不必非得因為國家相同好照應而和其他台灣交換生當麻吉。其實怎樣都好,自己開心就好。
- 我個人比較後悔的是覺得自己不夠主動。我和室友們的關係不錯,但他們比較樂於處在我們的小圈圈,而我明明想試著瞭解更多人,卻有諸多顧慮。例如覺得自己聽不懂那些西文舞曲無法融入、硬要加入已經存在的小圈圈很尷尬、甚至有點害怕一對一對話,因為擔心我英文太差,或對方覺得我很無趣。當然以上因素都有可能是真的,可是在交換期間做這些嘗試的成本都很低,收穫卻可能很大。直到我要離開宿舍的那天,有鄰居特地來到家門口跟我道別時,發覺「要是可以再努力跟這些朋友們熟悉一點就好了」時,果然還是會覺得可惜。
- 關於歧視
- 在德國沒有遇到過。但我覺得多少會有一些成見,例如我剛開始有被笑過口音(表達過不滿之後就很少發生),或是我有些朋友明明知道台灣、日本、韓國不一樣,但還是會在派對上硬要Gangnam Style,然後拱我說”It’s your song!”,始終覺得不太舒服。但這些東西也是看個人感受度而定。
- 關於行李
- 德國基本上什麼都買得到,少帶東西容錯率很高,找個網路文章的交換清單參考就好。電鍋討論度很高但我覺得真的大可不必,不如省下空間多帶點喜歡的零食。
- 沒有厚外套的話也可以到當地再買。如果會在冬天爬山則會需要一雙靴子或登山鞋,德國人超愛hiking,有很多店家可以參考。
- 少數推薦從台灣帶的有隱形眼鏡、延長線(因電壓問題只能帶沒有開關的那種,可以省好幾個轉接頭)、文具(筆芯、活頁紙之類的)
- 關於學語言
- 只會英文是可以在德國生活的,缺點是始終無法感到真正融入當地。這種感覺體現在購物時辨認標籤的艱難、結帳時通常只能不發一語、點餐時的小狼狽、看不懂網站、以及無法應對與路人的攀談等。由於只交換一學期,我覺得等到能夠支援日常對話時,也差不多要回台灣了,稍微權衡後乾脆選擇不修徳文。但如果是交換一年、未來有計畫再來讀書甚至定居、或是單純很有熱忱,我覺得在當地學語言都是很好的機會。
- 關於行前準備
- 德國台灣同學會 & 柏林台灣同學會的臉書社團可以先加。在德國的台灣人數量非常多,柏林台灣同學會人數太多了,反而更像資訊交流站。像徳勒斯登台灣同學會似乎就有蠻多彼此聚會的活動。
- 先研究一些當地的歷史:高中歷史課本對歐洲史著墨不多,不妨在台灣就先複習一下,例如日耳曼民族的遷徙、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王國到近代德國,可以省下在當地閉關研讀的時間,旅遊起來也會更有趣。
- 想想怎麼介紹你的國家:這點超級重要。我不喜歡那套「你出去就代表台灣」的說詞,但確實,你很可能是你的外國朋友第一個認識的台灣人。而他們通常也對台灣很陌生,就算知道這個地方,也通常和中國、香港等地的政治議題聯繫在一起。你往往只有一次機會——也就是在別人詢問時——把這些問題好好解釋。雖然就算亂講他們也大概不會發現,但還是希望你能提前想好怎麼介紹台灣的文化、生活、政治、環境,你的答案決定他們如何想像台灣。
希望看到這裡的你,在收拾行李時疫情已然平息,能夠體驗到最道地完整的德國生活。祝旅途平安愉快!最後的最後,如果對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交換還有更多想要了解的,歡迎寄信到 Service@theyolors.com,我們將會在作者同意情況下協助聯絡。
4 留言
[…] 國外交換 […]
[…] 國外交換 […]
[…] 國外交換 […]
[…] 國外交換 […]
留言區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