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UBC 交換 【UBC 課程介紹】全加拿大排名前三的大學課程評價下篇(德文、當代中華流行文化、性別種族性以及流行文化)

【UBC 課程介紹】全加拿大排名前三的大學課程評價下篇(德文、當代中華流行文化、性別種族性以及流行文化)

by The Yolor
0 留言
UBC 下學期課程

        趁著隔離的時候,是時候補上在 UBC 第二學期課程的學習心得了。這學期一樣上了三門課程,共九學分,課程分別為 GERM 210 Intermediate German II (中級德文下)ASIA 319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ular Cultures (當代中華流行文化)GRSJ 307 Gender, Race, Sexuality, and Popular Culture(性別種族性以及流行文化)。文章將涵蓋這三堂 UBC 課程介紹,介紹加拿大對於「文化」課程的重視,探討台灣與加拿大課程上的差異。

UBC 課程-課表
Winter Session 下學期課表

課程介紹

GERM 210 Intermediate German II

        習慣了Florian 的教學方式,這學期依然選擇他的中級德文的課程。雖然是同門課程進階版,但這學期並沒有延續上學期的教材 Sag mal,而是採用 Sicher! B1+相較於Sag mal 強調互動性(會彈跳出互動式的習題),雖然Sicher 也可以購買電子版,但整體數位體驗差了許多(後者單純為紙本書籍電子化)。而 Sicher 的電子版互動介面感應非常不敏捷,也讓教學體驗較為不佳。

        延續上學期的分數採計,分為兩次期中考,一次期末考以及一次的口語評測,但這學期的口語評測因為教學的安排(或許是因為疫情)改為錄音的方式,而非團體協作。教師會先列出題目讓學生可以先寫下答案,有短句、短文以及情境式的回答。雖然這樣的評測方式對於害怕口語犯錯的學生來說容錯率極高,但相較來說,對於模擬真實的口語情境來說仍有其不足之處。

        整體而言,教師的教學風格跟上學期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或許是因為前期幾堂課因為疫情改採線上模式,課堂的參與度有稍微下降,課堂同學的熟習度也有差,也因為教材的選擇,這學期上下來的感受沒有去年來得好。但作為語言課,可以感覺得出來教師在教材外對於課程編排上、匯集學生參與上的用心程度。因此還是會推薦若有意在UBC 上德文課的同學們選擇Florian 的課程。

ASIA 319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ular Cultures

         這堂課可以說是令我又愛又恨的課程,在大學生涯當中,除了本科(工管系)的必修之外,我從來沒有想過在交換的過程當中需要花這麼多的心力來去學習。總結來說,是一堂需要花費非常多精力,但同時可以讓學生獲得許多的一門課。

         此門課沒有期末考,但總共有四次的 Quiz,每三週考一次,範圍涵蓋該週的課程內容以及課外補充(Essay)。每堂課前需要閱讀教授所提供課堂延伸的論文或者影片(論文通常20頁以上,影片多為小時計),並在課前撰寫250字以上的心得(須回復教授的問題)。除此之外,另有三項大作業,分別為:1500+字的 Rhetorical essay、小組作業製作Wiki 古字頁面、2500+ 字得自選論文題材。另外還有加分項,在課堂最後報告十分鐘有關於課程的延伸主題。

         看完這裡,還沒有被嚇跑的人類,先受小妹一拜。雖然這堂課如此之重,但我並未放棄的原因,除了學分必要,跑也來不及之外,就是教授的授課內容確實是令我受用許多。教授本人於北京大學學士畢業,在史丹佛博士畢業後短暫於該校授課後,輾轉來到了 UBC 教書。這門課雖然教的是當代中華文化,涵蓋中國、台灣、香港以及一些日韓的文化,課程上大約 80%為亞洲人,卻是使用英文教學。

UBC 課程- ASIA
同學報告 Hello Kitty 在台灣風行的原因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何要在異地學習「我們」的文化,這樣莫非是多此一舉?當初在選課的初衷,我希望能透過不同的文化角度切入,端看不同的教育背景下所學習到的知識,會有如此的差異?也從非亞洲人的角度(同學)來頗析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而這堂課確實也提供了我這樣的機會。第一堂課,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才叫做「流行」文化?是大眾文化、當代文化還是…?究其一學期,我們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翻閱了無數的文本,從周杰倫討論到崔健,郭敬明到王朔,涉及的議題包含流行音樂的產生、都市及鄉村文學的比較、政府如何使用用媒體進行政治宣傳(Propaganda) 、電玩及網路文學對社會的影響、台港文化及日韓文化及中國文化的影響等。而其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議題,則是教授針對中國山寨文化的講解。

         從 Study journal ,教授希望我們透過文本來找出問題的答案:After watching the documentary, do you think the copy artist Zhao Xiaoyong in Dafen village is a genuine artist? Why and why not? You may base your view on some film details you find interesting or provocative. 來探討「仿畫」究竟是藝術的另一種展演方式,又或者只是竊取他人創意之舉?無論答案是前者或後者,每個人的答案不盡相同,就算答案與教授所表達的立場相左,也不會影響到自由意識的展現。這就是這堂課令我為之著迷之處,讓我有了新的切入觀點,而我想這就是養成「國際觀」的一小部分吧!走出國門,看看不同的社會背景所孕育的不同思想,要如何產生共鳴或者火花。或許他人所持的想法與我們不同,但要如何異中求同,或者尋出論點相斥之處去做探討、學習,我想才是互相成長的契機吧。

         到最後,我們依然無法對「流行」文化做完全的定義,當代文化研究之父 Stuart Hall 曾說

“A very vast sum of cultural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s in our society is the result of negotiation: that is to say, they embody neither the prevalence of a dominant set of cultural values and meanings nor a fully oppositional content but a kind of compromise where certain popular elements are inserted into certain dominant elements“ 

         文化是相互影響而成,沒有所謂一個詞可以去形容什麼是流行而什麼非,只是一種妥協、箝制而成的結果。但這門課也同時提供給我更多面向來去下我自己對於流行文化的註解。因此雖然這門課很重,但對於課程的編排以及課程內容我是十分滿意的,還是會推薦給對於重新認識中華文化有興趣的同學們來修課。

GRSJ 307 Gender, Race, Sexuality, and Popular Culture

         性別、種族、性還有流行文化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選擇這門課的原因,無非是因為這樣的議題在台灣的高等教育中,是比較不受重視的一塊(也許也只是自己的無知罷了)。而這門課的核心,是教我們如何重新喚醒意識形態(Ideology) ,做好媒體識讀。或許是因為本科系非人文、社科學院,較少接觸到這一塊的議題,有記憶以來,傳授媒體識讀的課程似乎只占據高中時期的公民課本極微小的篇幅,而考試則為一翻兩瞪眼的解答。這門課可以對照 ASIA 319 搭配學習,讓我們更有系統性地了解到文字、影音、媒體背後所想要操縱的輿論或者意識形態,讓我們發現自己的思想如何在無形之中被影響。一些生活中看似不顯眼的編排,是如何一步步侵蝕、麻木了我們的感知。

         這堂課的Loading 不算太重,沒有期中以及期末考,只有三篇的關於Media response 的小文章(分別為500、750、2500字),以及選擇四堂課程的留言串,參與當天的討論。(跟前堂比起來,是再親民不過了吧)。教授並不注重考試的成績,但十分在乎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以及討論。而從這堂課也可以明顯地感受到UBC 的教授是如何的「有彈性」(雖然根據UBC 在校學生來說,這根是否為高年級課程也有關係),在每個作業的截止日前,教授都會依據學生的反饋,進行截止日的調整。雖然這樣朝夕令改對於準時繳交作業的學生來說,未免有不公平的嫌疑,但也實實在在的降低學生在期中、期末時因為任務繁多造成身心靈過多的壓力。以 UBC 的教育乃至於北美整體對於 Mental Health 的重視程度來說,確實是亞洲社會普遍缺乏重視、有待加強防範學習的一塊。

         從這堂課,我學習到了如何在面對媒體所傳遞的消息中,找出他們背後所代表的意識、政治意圖。舉凡同樣一篇新聞報導,為何不同家媒體所使用的字眼、所佔立場不同?來去找出他們想要媒體閱聽人闡述的論點,或強烈來說,去影響、激發他們情緒。又或者在我們平常所消費的影視產業中,是如何透過不起眼的編排,去改變我們認知。例如,在好萊塢中,華人的佔比明顯不符合實際的比例,而亞洲男性在西方主流媒體中,常被刻畫成「柔弱」、「怕老婆」的形象。根據論文表示,經過媒體的刻畫,很有可能會導致在閱聽人的思想中,亞洲男性=弱懦的形象,而這可能間接導致亞洲男性較不受青睞,而亞洲女性容易被「白人」男性所欺負(因為其他男性或可能覺得亞洲女性沒有人保護,又或者是因為亞洲女性本就被西方的美體刻畫成較為順從)。

         除了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課程另一項著重的概念就是 Intersectionity 多元交織性。探討個人因為不同身份組合所受到的壓迫以及差別對待,而這些身份組合就包含了性別、種族、性傾向、宗教等等。最早出現此詞彙是因為黑人女性在美國女權主義中被忽略,因其「非白人」,而不同種族、性別、身份階級所受到的壓迫差異巨大,無法一概論之。提出這個概念,目的是了解到不同個體的差異性,無論是在設計法案、影音媒體製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對不同群體的尊重都需更為注意。這堂課提醒了我在面對不同的群體,如何以開放性思維去傾聽、了解。在面對生活上所接觸到的消息,又或者是日常中自己所使用的字彙,都需要更為注意。

       Creative Writing 以授課為主,教授在這個領域的經歷已逾十年(他的專業為漫畫創作,也有開設相關課程)但從課堂上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對創作領域的熱忱。教授本人很幽默,也很友善包容,能夠理解不同學生的需求,給予學生最大程度的自由。舉例而言,他能同感學生在學期中的壓力以及學生可能因為天災(當時發生BC 省史上最嚴重的水災)而延後作業的截止日期等。

UBC 課程介紹- 百人以上的通識課程
百人以上的通識課程

       課程目標是希望能透過課程、客座講堂、課堂的練習以及作業,讓學生能探索不同形式以及類型的創意寫作。上完這堂課後能夠初步了解如寫作上的技巧,讓自己所說出的故事更為精彩。這堂課不僅適合喜歡透過創作抒發情緒、表達感受的人,說故事的技巧(Story-telling)是適合各行各業的。如何透過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吸引潛在客戶對於公司產品有興趣,進而去了解,最終促成交易,即是在商業領域的實體應用。

       每堂課程幾乎都有 Participation Practice,讓學生能夠透過練習,了解不同的寫作技巧。例如:使用不同的角度來描寫同一則故事、揣摩不同人物的說話方式、背景以凸顯該人物主角的個性、如何快速地運用手邊的東西做一首詩等等。這些課程練習很大程度的幫助學生以輕鬆的方式學習,並且運用在作業上。課程的評分方式主要以個人作業為主佔據60%,學生必須要在所有的創意寫作類型中選至少兩項,其中一篇必須為1250個字的 Short Fiction 短篇小說,其餘不限(可以是 Non-Fiction、劇本、詩作、以及創作歌曲等)。

       雖然使用非母語做創作的過程很痛苦(無法精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自由選字等)但是上完這堂課之後,從此之後閱讀書籍不再只注重劇情的推演,而是會去細細品味作者用什麼樣的寫作技巧來課畫筆下的人物,如何編排劇情以讓這些情節絲絲入扣、引人入勝之虞還能符合邏輯不至唐突,著實為不同的體驗!

You may also like